广州有一条先烈路,自西南向东北蜿蜒4公里,沿途有20多座陵园,长眠着无数先烈。在先烈路与水荫路交界,于商业繁华喧嚣、滚滚车流之外弘利配资,有一座写有“碧血丹心”大字的凯旋门。凯旋门后,便是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以下简称“十九路军陵园”)。
凯旋门。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突袭上海,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这支主要由广东子弟组成的军队与日军血战月余,迫使其三易主帅、四次增兵、损兵万余,最终以血肉搏杀为中国争得了一线生机。
为了让英雄魂归故里,淞沪抗战结束后的第二年(1933年),主要由华侨捐资建成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在广州落成,以此纪念从广东走向淞沪抵御外敌的十九路军英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走进十九路军陵园,于历史长河中寻访先烈遗迹,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悲壮往事。
尺地寸草,决不放弃
“(蒋)光鼐等分属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卫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卫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蒋光鼐、蔡廷锴和戴戟联名发出的《第十九路军为日军犯境的通电》,义正词严,令人热血沸腾。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掩盖炮制伪满洲国的阴谋,转移国际视线,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将领领导下,下定决心要为中华民族图生存而战。
此战弘利配资,敌我武器装备悬殊。日军用铁甲车20余辆为前导,从闸北各马路口进犯;次日天亮,日军飞机出动助战,在闸北、南市一带狂轰滥炸。而装备简陋的十九路军,不畏强敌,当即给予还击;在高射炮等装备未到之时,将士们仅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
闸北血战、吴淞要塞战斗、蕴藻浜血战、江湾战斗、八字桥战斗、浏河血战……战后统计资料显示,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参加淞沪抗战的第十九路军、第五军伤亡1.5万余人,日军伤亡万余人。抗战将士以凡人之躯,书写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我军以寡敌众,以弱敌强,以饥疲当饱逸,以苦械当利兵,祸重如地,亦知亡矣,然犹奋不顾身、必死为期者,国之大命,决诸此役也……”十九路军陵园里,蔡廷锴撰并书的《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字字千钧,句句泣血,详述了淞沪战役始末。
《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
铜鼓帽下藏英魂
在十九路军陵园先烈纪念馆内开设的“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史迹展”上,记者看到一顶写着“十九路军”四个大字的竹编铜鼓帽,陈列在蔡廷锴将军穿过的军服旁边。一顶广东人家常见的竹帽,为何在陈列馆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图为写有“十九路军”四个大字的竹笠帽。此为复制品,原件珍藏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来源:十九路军陵园)
十九路军陵园管理中心讲解员文丽雅告诉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淞沪战场上弘利配资,十九路军将士们就是背着这样的竹帽、端着长枪与日军鏖战。
美国记者斯诺曾在淞沪抗战期间前往上海真如采访蔡廷锴将军。在真如火车站,斯诺发现下车的士兵穿着灰色军服,衣衫单薄,每人都背着一顶写着“十九路军”四个大字的铜鼓帽(一种斗笠)。
作战中的十九路军士兵,背着名为铜鼓帽的斗笠。(来源:上海市档案馆藏)
文雅丽介绍,十九路军组建于1930年,其前身可追溯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粤军第一师。军中主要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和大多数将士都是广东籍。90多年前,这顶帽子曾为征战沙场的广东子弟遮阳挡雨。哪怕战况再紧急,他们宁可丢弃其他物品,也要留下这顶来自家乡的竹帽。因而,斗笠帽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十九路军标志。
“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史迹展”展陈中,画家张云乔创作的油画《闸北之战》,画中十九路军将士身后均背着一顶竹帽。
蔡廷锴长孙、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历史研究会老会长蔡醒民曾问过十九路军的老战士,为什么在战场上也要背着这顶竹帽?他们说:“假如我死在战场上,活着的战友就会拿起这个帽子,盖到我的脸上,我就算回到了广东,魂归故里。”
魂归故里 缅怀先辈
1981年,广州成立管理机构对坟园进行管理。1991年起,广州分三期对坟园进行整治修复,并将“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更名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记者步入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将士题名碑》上,1983个英名字字清晰;先烈纪念馆里,一群高中生认真聆听讲解;《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前,一名老者驻足良久;而陵园中的雕塑,栩栩如生,将那段峥嵘岁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战鼓声和震天的呐喊声。
7月13日,广州市团校组织上百名学员在先烈纪念碑前肃立、默哀,向抗日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参观完“碧血丹心——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史迹展”展陈后,现场学员深受触动。广州市第四中学袁炜皓同学告诉记者:“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无畏生死、前赴后继,让我明白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激励着我传承抗战精神,砥砺前行。”
和平年代,硝烟散去,广州持续管理好十九路军陵园,不仅养护好文物建筑,还用创新的方式讲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一·二八淞沪抗战那段历史,了解英勇作战的十九路军将士。
十九路军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叶佳介绍,近年来广州持续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不少公众在活动期间,通过陵园内的红色大篷车、红棉舞台、红棉学堂等设施了解历史故事。陵园管理中心还将各类展览、精品思政课等,送至学校、机关、企业、军营和社区,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同时培养红领巾志愿讲解员,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悟、体验中成长,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总策划】孙国英
【顾问】杨炳峰
【统筹】阮志峰 梁燕
【策划】胡素青
【采访/摄影】胡素青(图片除署名外)
九龙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